
25年前,跟一位打算在尖沙咀東開新鋪號的年青人會面。仍任代理商的我很保守,因不想改變現況,已打好腹稿推辭,卻因為他對鐘錶零售業的一腔熱誠,計劃清晰又說服力強,終變成握手合作。
Text: Timothy Leung, Photo: Gavin Ho
青年叫邱子傑(Jeffery Yau)。
歐洲坊的崛起
歐洲坊25歲,找Jeffery回顧。先問他在美唸工管時是否已鐵定繼承家業,才知道他最先從事廣告業一年半,到父親敦促回家幫手就沒多想即答允。他說店面售貨是最佳實習。因懂日語,接待遊客很派用場。不過團客生意漸難為,適逢安達中心Espirt遷址,他相信大面積的地面店能吸引本地客,在家人支持下,雙攻鐘錶、眼鏡的歐洲坊於97年10月開業。全新店沒熟客再碰巧亞洲金融風暴,頭幾年採守勢慢慢累積客源,到2001年市道回春,他覺得錶和眼鏡還是分門專做為宜,就在彌敦道開設業內首家高級眼鏡專門店溥儀眼鏡。


小時Jeffery因常於店面等母親下班,不乏機會接觸鐘錶。他會拿起包裝把玩,也常目睹店內物流和交收情況,開始喜歡產品。知他藏錶豐富,曾想邀約訪問。不過他認為收藏家對錶會更深入研究之餘也很有一套看法,謙稱自己鑽研腕錶放的時間不夠多而婉拒。比起鐘錶,他說其實更喜歡鐘錶行業。覺得業內聰明人多,具規模公司也不少,他們在國內外舉辦的活動盡皆有聲有色,生意營運上教曉他很多,一些竅門甚至可借鏡經營眼鏡。有份參與的每個活動的紀念品他都盡量存留,幫助回憶好人好事。他的飲水思源由此可見。

培養鐘錶文化,為市場出力
20多年來歷盡市道高低,即使大氣候變,他感到客人特質沒大變。好些人由年輕開始購錶到退休仍樂此不疲。不同時段都有新客,尤其近年不少年青人加盟。他很鼓勵客人買錶勿閒置,應配合不同心情和場合佩戴。香港人本身愛鐘錶、愛戴錶、愛買錶,也愛藏錶,用家興趣夠全面,是個百花齊放的成熟好市場。不像許多其它行業因市場環境變異就被淘汰,鐘錶是門穩健又sophisticated(圓熟)的生意。正因如此,他片刻不忘努力維持跟牌子和客人的良好關係。客人滿意歐洲坊的服務固然至為重要。作為牌子的前線夥伴,他們亦有使命對客人講好牌子故事。員工亦為此不懈學習,提升產品知識。Jeffery很驕傲能為香港造得很好的這個行業出力及將自己的熱情感染同事,也讓客戶感受到歐洲坊的誠意和專業。

鐘錶眼鏡對他是魚與熊掌,有限資源何分配?Jeffery解釋兩個行業本不大同,眼鏡原是較大眾化產品,來自牌子的支持較少。因溥儀走高端,他得自行成立visual merchandising(視覺營銷)及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等部門。即使鐘錶,CRM和社交媒體十數年前那有人提?現在卻不可或缺。由於眼鏡業務,公司早就發展好相關部門,現在資源、人才已能靈活互用。
留心本刊鐘錶活動報導的,一定知道歐洲坊最肯投資專題講座,主題深淺兼顧。Jeffery說淺白的有助客户更投入喜歡鐘錶,深入的則能提供更多資訊幫助選錶。目標不礙是consumer engagement(消費者互動)和推動鐘錶文化。培養客人對鐘錶興趣更濃厚,自不然更多人回頭找歐洲坊。若非疫情所限,他其實想舉辦更多講座呢!


歐洲坊雖已有出色的網頁和網店,實體店仍是重心。Jeffery說實體店不僅展示產品,更重要是提供一整套專業服務,從店面招呼客人、分享及交流鐘錶知識到售後服務這一些,無論網店發展有多成熟都不可能完全取代。錶是喜好,不是必需品。喜歡的東西touch and feel太重要,實物戴上手跟看圖是天壤之別。不過電商平台是大趨勢,他們一定配合牌子步伐並在這一方面力求進步。
歐洲坊多年穩守尖東,近年才擴展至圓方、銅鑼灣和澳門。Jeffery認為在香港分店不用太多,只要交通利便,客人絕不介意略為走動,他們肯支持才是關鍵。不過,到了新環境,始終還是會認識新的客户。




傳承、感恩
Jeffery視鐘錶為終身職業,不止自己,也希望下一代繼續為行業出力。兒子大學主修商科,今年剛畢業,從前曾在歐洲坊店面幫忙,目前在紐約的工作也是奢華產品類。女兒唸服務專業,仍在學。一雙子女都酷愛美麗事物,都有些完美主義,喜歡一些能投入個人創意和熱情的行業。腕錶不就是嗎?Jeffery認為他們還是要多唸書,修畢碩士或博士更好。不過,從小時候他已經跟子女分享生意得來不易的道理。現在先給時間他們認識多點,讓他們自行衡量是否感興趣,待適當時機加入發展不遲。

Jeffery愛音樂,特別熱心陪他長大的廣東歌。少時愛夾band,現在愛懷舊歌曲,除唱K也會自彈自唱或純演奏結他舒緩減壓。月前有朋友邀他慈善表演在紅館,雖僅一個月通知,演出順利且在社交媒體上好多人盛讚他彈、唱和造型俱佳。因愛音樂,贊助許多藝人演出的同時他也結下不少友緣。Jeffery也有投資演藝業務,他說既可宣傳,亦可参與,難得嗜好可跟生意掛勾。他說年紀漸長,更着重生活平衡,以前抓太緊,現在盡量放手讓同事去做。棘手事情當然仍不免,但畢竟自己喜歡鐘錶業,又有客人和牌子支持,就能以好心情面對難關,他笑言這已值得感恩!

跋:四份一世紀過去,年青人當日的願景沒落空。今天,歐洲坊三字不僅代表鐘錶店,還是一個高認知度的名牌。鐘錶愛好者都曉得那是個經營優質腕錶,店員不會硬銷,而是以專業知識提供精良服務的好地方。跟Jeffery會面時很能感覺到他對鐘錶業那團火的熾熱在嚴寒市道下反燒得更旺盛。有他這樣對香港鐘錶業既熱心又具信心的老板,歐洲坊在未來愈做愈成功不止是願景,而是預期。